[喻家山下] 2020.03.17 ❉00038 转自邱泽群:孟子荀子人性之辩

下文转载自华科哲学双学位班的新浪博客。
 
这段时间我在看中国哲学,感受到了各家各派思想的碰撞,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去除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误解,甚至觉得自己中学时代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太浅显因此有不少偏见,在此我先对读书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做一个宣传。
正是不久前发生的“2岁女童被车两次碾压,路过18人竟然视而不见,最后是被一个拾荒老人救起”这个事件,使我特别注意到中国哲学中孟子与荀子对人性的探讨。同时,让我惊讶的是,我以前对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理解简直是太肤浅了,连提出者两个理论的人对“性”的定义都没弄清,就先入为主的认为是生而有之的本性。
实事上,孟子和荀子对“性”的定义是不同的。
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像饮食与男女这类不待学习生而具有的,才是性,太本身无所谓善恶。孟子质问说“生之谓性也,......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狗性牛性等同于人性,在孟子看来这不仅是荒唐的,而且是对人的大不敬。孟子说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可以区别于禽兽的本来就不多,只有有德君子才保存下来了。所以“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不是生而完具的本能。孟子还说了“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论性的人多是以生来就成型的形态为性,那自然会把利视为人性的根本了。这里他也解释了荀子认为性恶的原因。孟子说了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而是说,人性内有种种善德成分。这善的成分就是四端,人性善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右四体也。”
孟子所谓的性,是特指人之为人且人异于禽兽的规定性,从他定义的这个“性”来看,他的性善论似乎更容易理解了。
荀子所说的“性”就与孟子完全不同了,恰恰也是孟子所反对的。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可见荀子所谓的性,正与告子相同,指生而完成的性质或行为。荀子认为天不过就是风雨寒暑的变化,人不过就是七情六欲的变幻,情欲是邪恶的,或至少是导致邪恶的力量,因而人性是恶的。
荀子性恶论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中学听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时,我认为的“性”和荀子所定义的是相似的,所以那时我也是支持性恶论的,因为我认为正常人都是自私的,正常人的欲望也是导致恶地根源,但我也不排除会存在圣人,当然他们也只能作为特例。
总的来谈孟子与荀子这两大儒家代表人物,我认为,不管我们是否赞同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思想是伟大的,而且都有自己的体系,就如孟子所提的性善论,就不是专为理解人性而立论,它是孟子“天人想通”的极高境界和“仁政”的政治理想两大主题的基础。因此,在我看来,关于“性”的探讨,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可以不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我们不应该去批判这两位大儒家的观点,他们都是善辩之人饱学之士,倘若他们活着,他们可能把你的反驳再反驳回去,也可能被你驳得无言以对,但毕竟他们去人已逝,留下的只有珍贵的思想,批判他们的观点是对这两位先贤的不敬,我是觉得鄙视这类人的。尤其是我在博客上找关于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文章时,没发现一篇值得我转载的文章,不是对“性”的理解这点没说清楚,就是批判什么什么的,我真想在后面评论里批他们几句,但想来也没必要,免得引起口舌之争,不与不知者言吧。
通过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更深地了解,我也对“性”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就我们常规定义的“性”来说,即生之而自然者的本性,我认为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心学派的王阳明把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归结为四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就第一句就是说明是人一出生时所具有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我认为世界万物是平等的,刚诞生时没有高下尊卑与善恶之分,之所以有所区分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只是万物所具备的形态不同,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就从万物中脱颖而出。人们通过学习,心灵(大脑)不断成长,才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譬如狼人的例子,刚出生的婴儿让狼养,长大之后他们就只具有狼性了,出来外貌其他的习惯习性就无异于狼。
万物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的积淀所形成的稳定规律,在自然界中,不同物有不同的位置,这是由于他们的能力决定的,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狼之所以为狼,狗之所以为狗的原因,规律形成之后,万物也就站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万物的下一代只是通过对上一代的学习,才成为上一代所属了哪一类,因为有了学习,最初的那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就缩短到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就行。王阳明总结的后三句的意思,我认为可以统归为学习。